腹痛反反复复,还以为是炎症,没想到却确诊为癌?
患者男性,87岁,因“间断腹痛10天”入院。患者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进食后加重,以右上腹为主,呈阵发性胀痛,每次持续时间不等,无腰背部及会阴部放射痛,无呕吐、腹泻、发热等不适,无消瘦。
患者男性,87岁,因“间断腹痛10天”入院。患者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进食后加重,以右上腹为主,呈阵发性胀痛,每次持续时间不等,无腰背部及会阴部放射痛,无呕吐、腹泻、发热等不适,无消瘦。
尽管在几种实体瘤的免疫治疗方面取得了进展,但胰腺导管腺癌(PDAC)仍大多无应答,这主要是由于其肿瘤微环境(TME)具有强烈的免疫抑制性,其特征是 CD8+ T 细胞浸润有限。需要新的策略来克服这种免疫抵抗并提高检查点阻断的疗效。
HRS-4642是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长效、选择性KRAS G12D抑制剂,能够特异性结合KRAS G12D,进而抑制下游MEK、ERK蛋白的磷酸化,发挥抗肿瘤作用。HRS-4642采用脂质体包裹制成,具有以下特点:靶向给药,利用不同的渗透性和高渗透长
10月23日至24日,“2025天津国际纳米刀消融规范化治疗高峰论坛暨胰腺癌纳米刀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发布会”在天津成功举办。本次大会汇聚了国内外肝胆胰肿瘤领域的顶尖专家,围绕纳米刀技术的规范化应用、并发症管理、多学科协作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会上,《胰腺癌纳米刀治
然而,一旦出现黄疸、顽固性腹痛或消瘦等明显症状,往往已经进入中晚期,这也导致了该疾病的治疗效果较差。据国内外多项权威研究证实,胰腺癌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基因突变、炎症反应、代谢紊乱等多个方面,但生活方式对其影响不可忽视。
2025年9月,浙江丽水市中心医院的一则病例在医疗圈刷屏:一位56岁的大叔因肺结节做常规平扫CT,AI系统30秒内就标出"胃部异常密度影",提示胃癌高风险。进一步做胃镜检查后,果然发现了直径仅0.8厘米的早期病灶——而这个位置,连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生初看时都没
北京大学张泽民院士团队在《Cancer Cell》发表原创研究,通过单细胞与空间转录组技术,首次系统绘制胰腺导管腺癌神经浸润的细胞图谱与空间结构,为开发靶向治疗策略提供关键依据。
近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研究团队在期刊《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了研究论文,题为“Tailoring Vascular-Immune Homeostasis via Manganese-DNA Complex-Armed Immunogen
很多人对胰腺癌这个词,甚至连听都没听过几次。可一旦被确诊,它的杀伤力却让人措手不及。不是说得病的人没治,而是大多数人,根本没发现它就已经是晚期了。
胰腺癌,听起来不算常见,可一旦落到谁身上,几乎没有回旋的余地。从确诊到离世,三个月,像极了关灯那一瞬间,毫无预兆地就走完了一生。
胰腺导管腺癌(PDAC)素有“癌中之王”的称号,是胰腺癌最常见、最具侵袭性的病理类型,具有恶性程度高、进展迅速、预后极差等特点。上皮-间质转化(EMT)是其肿瘤细胞获得侵袭性、产生耐药性并导致不良预后的核心驱动因素。
天气一热,很多人开始拼命喝水。可你有没有注意过,有时候一喝水,肚子就隐隐作痛,或者背后跟着一阵酸胀?身边有个病人,五十多岁,平时身体挺好,最开始就是喝水的时候觉得胃不舒服,后来才发现,问题根本不在胃,而是胰腺。耽误了几个月,确诊时已经是晚期胰腺癌。
2025年9月19日~21日,2025CACA东北整合肿瘤学大会在沈阳盛大启幕。此次大会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世界整合肿瘤学会(WAIO)联袂主办,辽宁省肿瘤医院暨大连理工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承办,本届大会延续整合医学理念,凝聚东北地区及
但这就是胰腺癌狡猾的地方,它几乎从不主动发声,而是藏在身体最深处慢慢摧毁每一个器官系统。等到黄疸出现、背痛加剧、体重迅速下滑,往往意味着肿瘤已经侵犯胆管、压迫神经,或者远处转移。
胰腺导管腺癌是最致命的癌症之一,确诊后五年存活率不足10%。其微环境是致密的纤维化组织,如同铠甲般包裹着肿瘤。这层屏障使得药物输送变得困难,理论上应该可以阻止肿瘤扩散。然而,这种癌症却以惊人的效率转移——这一悖论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们。
这几天,好多人的朋友圈都被一对上海父女的故事打动了。一位90后姑娘用镜头记录下父亲确诊胰腺癌晚期后的日子。医生坦白说,可能只剩三到六个月时间。但这位上海爷叔没有崩溃,反而像平时叮嘱女儿“出门带伞”一样,平静地教她如何面对别离。他说:“这段路不走,十年后也得走”
在上海,一位被诊断为胰腺癌晚期的父亲,用他最后的时光,为女儿留下了一段无法磨灭的记忆。面对仅剩三到六个月的生命,他没有选择逃避或沉沦,而是以一种出人意料的平静,与女儿坦然谈论死亡。这位90后女孩用镜头记录下父亲在生命最后阶段的一言一行,那些看似平常的对话,却如
地高辛这款已被临床使用超过250年的“老药”,目前在实验室中显示出能干扰胰腺癌细胞代谢、抑制生长的潜力。研究人员希望借此探索更个体化、更安全的治疗方向。这个临床研究也提醒我们:一些被遗忘的老的药物,或许正藏着治疗恶性肿瘤新的希望。
有些事情,一旦命运之手伸过来拍你一下,再想躲开就没那么容易。癌症,就是这样一个不请自来的“狠角色”。很多人以为,肿瘤切了、放疗做了、化疗熬了,日子就可以风平浪静了。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胰腺外科龚学军教授、李宜雄教授团队在胰腺癌诊治领域取得进展,研究论文分别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分子癌症》(Molecular Cancer)、《研究》(Research)上。